当然,如果按广义的礼概念,即泛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(所以法家也会用礼这个概念),那么,这也可以视为礼的重建。
此点在文化保守主义者眼中颇为普遍,譬如同为清朝遗民的罗正钧在修纂族谱时就说:泰西学说,欲张社会而废家族,其谬妄直无足辩,必宗法修而后国有与立,其道固穷天地、互古今而不废也。例如,程门弟子杨时曾怀疑张载《西铭》的思想意涵类似墨家兼爱之意。
就进士馆,乍闻西儒斯说,心窃非之,思著论纠之,未遑也。【15】区大典的老师吴道镕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也点出了非墨宗旨:盖吾中国数千年来,以敬宗收族相维系根源,实基于孝。【5】一、陈伯陶的生平与学术陈伯陶(1855—1930),广东番禺人,字象华,号子砺,光绪五年(1879)中乡举,光绪十八年(1892)中进士。学界有关五四时期墨学论述的研究已多,【2】但是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者如何回应与看待这股思潮则尚无专论,【3】目前所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论争亦多围绕孝而非《孝经》展开。曰‘平等,则兼爱之变相,人便其说,靡然从之,嘘己灰之烬,溃障流之防。
综言之,孝道是陈伯陶忠节思想背后的主宰。而其强者,类皆以商立国,商利行远,远则非其国威之所及,故立公司为保卫,英商务最盛,尝以一公司灭印度,故英之变民权最先,法及诸国其重商务者,亦以次更焉。虽有美质,不学则不成君子。
因此,孔子所谓学文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,最基础的是学习认字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,其次是学习各种具体的礼文法度和德行,最高层次则是深入由遗文典籍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,准确领会并自觉承传与弘扬其中蕴含的圣人之道。【29】可见温故而知新即是告往而知来,可以为师也就是可以教人学。【50】简言之,所知是可以名言的,所觉则可以只是微喻于己。总之,孔子的学的自觉包含了今天所说的诠释的自觉,其要点有三。
学,效也,《广雅·释诂》亦谓爻、象、放、视、教、学,效也。觉者,如痛痒之自省也。
韩非子更是明确反对读书,主张无书简之文,以法为教。不过这个说法不见于《论语》,而见于《韩诗外传》卷八:鲁哀公问冉有曰:凡人之质而已,将必学而后为君子乎?冉有对曰:臣闻之,虽有良玉,不刻镂则不成器。鲁哀公对必学而后为君子表示疑惑,当是因为他听说孔门有此主张。这种基本观念、反思路径和问题意识虽然主要是儒家的,但从汉代以后被普遍接受,由此形成了我国自成一体、自具特点的经典诠释传统。
这更是认为人类之学本是源于圣人效象天地而来。【11】人与禽兽之别、君子与小人之别,就其根源来看,就在于能否学以为己、能否下学上达,尤其是能否学而不已。结合《易传》尤其是《象传》所谓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说法,甚至可以说天地万物都能成为学习对象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这说明,既可向典型榜样汲取经验,也可向反面教材吸取教训。
36张栻:《南轩先生论语解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5年,第270页。正因如此,我国经典诠释传统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于一般性的解释,而是基于实践的内在需求,特别注重对于道德的阐发,并以是否通达亦即是否适用于实践作为理想和衡量标准。
一是有切己意识,即在读书时切问近思反求诸己,而不是纯粹旁观(客观)之。如前所述,要成为君子就必须向君子学习,虽然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但是人们切身接触的君子毕竟有限,只有通过读古书,才能最广泛也最深入地学为君子。
子贡曰:《诗》云‘如切如蹉,如琢如磨,其斯之谓与?子曰: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!告诸往而知来者。52伽达默尔:《诠释学I:真理与方法》,洪汉鼎译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0年,第31页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(《论语·为政》)与思相对的学是传统所谓学,孔子提倡的学则是含有思的学,即由思而觉的学。56参见陈来:《儒学美德论》,第338、333—351页。就最高目标而言,孔子本是主张学习成为圣人的,【6】但孔子说:圣人,吾不得而见之矣,得见君子者斯可矣。
知其言、行、心、志最终是为了从整体人格上知人,从而把握其德与道。【36】故知天命必能畏天命,而畏圣人之言就等于畏天命。
正是基于这种新的君子概念,孔子提出了必学而后为君子,这不仅意味着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君子,也意味着每个有条件学习的人都可能通过学习而成为君子。一是诠释者本质上是学习者,是自觉不足而需向他人学习者。
47参见海德格尔:《存在与时间》,陈嘉映、王庆节译,北京:三联书店,1999年,第166页。第一,据以判断一种言行举止是否是合乎善的德行,从而决定效与不效,即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【39】以致颜元说朱熹论学只是论读书。将文作为德行之总名,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普遍用法。《说文解字》说,放也,段玉裁注曰:放、仿古通用。孔子虽然也极为重教,是我国首开私学者,并被后世公认为最伟大的至圣先师,但他紧紧扣住教必本于学这一更为本源的洞见而主张学以成人。
59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6年,第2037页。言学能时习旧闻,而每有新得,则所学在我,而其应不穷,故可以为人师。
44胡适: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7年,第79页。又为凡知觉之称,故训为明。
【19】第二,学即是效,教则是使人效,如《说文解字》曰教,上所施下所效也。第三,作为学以成人的活动,诠释活动既需要有切己反求的意识和求德致道的意识,也需要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和下学上达。
需要强调的是,学以成人或学为君子不只是学习如何修身,也包括学习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,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学习如何修己以安人(《论语·宪问》)。第一,所谓诠释活动本质上是学为君子或者说学以成人的活动,并且是修己成人的必由之途。讲清这个问题不仅可以阐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正式兴起的学理机制,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基本观念、思考路径与问题意识,为我们建构当代中国诠释学提供重要启示。到汉代,《淮南子·要略》说孔子修成康之道,述周公之训,以教七十子,使服其衣冠,修其篇籍,故儒者之学生焉;司马谈《论六家要指》讲儒家的特点首先便是以六艺为法以致六艺经传以千万数;《汉书·艺文志》也说儒家是游文于六经之中。
(《论语·宪问》)为己之学就是自觉以学为君子、提升人格为根本目的。因此孔子说: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,至于犬马皆能有养。
相应地,在整个诠释过程中,既要求严格的遵循和效仿,如《论语·子罕》所谓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,又要求通过主动的思与觉把握其精神,从而可随时适变而能继志致远。(李春青:《论周文——中国古代文的历史之奠基》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12年第5期)32徐元诰:《国语集解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2年,第88页。
这种观念使得诠释者不仅具有了深沉的文化意识、历史意识和使命意识,也获得了一种融入文化传统中的归宿感、崇高感乃至神圣感。17于省吾主编:《甲骨文字诂林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9年,第3262—3263页。
本文由金风送爽网发布,不代表金风送爽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kh3e5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igy/8316.html